搞定小孩,20歲前都還來得及
• 2014-03
• 親子天下Baby5期
• 作者:陳珮雯
諮詢專家:天晴身心診所臨床心理師張黛眉、上善心理治療所院長羅秋怡、新竹教育大學幼教系助理教授周育如、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陳富美
「為什麼我家寶寶半夜就是不睡覺?真害怕黑夜的到來!」
「我的小孩總是整天跑跳,他到底是過動還是好動?」
「我家小孩只要哭起來,震耳欲聾,而且怎麼安撫都停不下來,到底該怎麼辦?」
「吃飯時孩子手上沾到了一點東西,就開始摔桌上的碗盤、哭鬧,什麼時候才能終結這種惡夢?」
「帶孩子去朋友家玩,連大門都還沒踏進去,她就哭著要回家,怎麼勸都不進門,搞得我好害怕帶她出門,什麼時候她才能大方一點?」
「奶喝了,尿布也換了,沒發燒也沒生病,寶寶卻突然哭得驚天地、泣鬼神,我到底該怎麼讓他停止哭泣?」
「小孩整天只想待在家,我該怎麼讓他願意出門活動?」
這是網路社群中,媽媽們普遍的育兒與教養困擾。寶寶太吵鬧或太安靜,太過動或太內向,都讓新手父母們焦慮擔憂。許多育兒與教養上的疲憊,也來自於「搞不定」小孩的挫敗。是父母用錯方法?還是教養過程出了什麼問題?有任何方法可以改變寶寶的「難帶養」嗎?
氣質是內隱的心理特質
其實,「管教」孩子,要從「了解」開始。發展心理學界的「氣質」理論與架構,可以幫助父母從源頭掌握寶寶的特質,再對症下藥。正確了解不同氣質孩子的發展階段與重點,也能讓父母減少不必要的自責,適度放輕鬆。
從「氣質」的角度來認識你的小孩,可以幫助你走進小孩的「內心」世界,了解不會說話的寶寶,或是話說不清楚的小小孩究竟在想些什麼,以至於他們會做出令你手足無措的行為。
心理學家所指的「氣質」是一個人內在的心理特質,影響著個體和外界互動時的基本行為模式,是一個人基本的人格特質,也可以說,是一個人與生俱來的個性。
氣質不像身高、體重、語言、肢體動作等外顯的發展顯而易見,時間到了就應該「長什麼樣子」,容易被觀察發現,出了什麼狀況,父母可以即時的調整與反應。例如語言的發展,當孩子兩歲時仍然講不出單字,父母可以合理懷疑孩子的語言發展需要協助,也由於發展的項目明確,即為語言向度上的發展,父母協助的目標也相對明確。
氣質是內隱的心智狀態,雖然是孩子心理層面的活動,卻影響著他與外界互動的行為模式,也就影響著孩子與父母互動的行為。許多嬰幼兒出現令父母不知所措的行為反應,多半只是孩子誠實的表現出他的天生氣質而已。例如天冷了,幫寶寶穿上襪子,孩子卻突然大哭,嚇得新手爸媽不知所措。如果父母知道寶寶只是在氣質向度上,屬於敏感型的孩子,就能事先預防,或是在寶寶大哭的當下給予他適切的回應。
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副教授陳富美解釋,了解孩子的「氣質」,可以協助家長以不同的眼光來看待孩子,當父母明白嬰幼兒行為背後的動機,即能發展出相對應的育兒和教養對策,親子之間就可以和諧自在的共處。
心理學家湯瑪斯(Alexander Thomas)及卻斯(Stella Chess)以九個向度來描述氣質的概念:活動量、規律性、趨避性、適應度、反應強度、情緒本質、堅持度、注意力及反應閾。父母可以透過專業的氣質測驗,了解孩子在各向度上的氣質傾向。
氣質傾向沒有好壞之分
雖然氣質是天生的,但是,新竹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助理教授周育如提醒父母,看待這九個氣質向度,要避免落入像星座算命般的思維。
她認為,面對孩子的氣質,不該有「命定」般的想法,更沒有所謂的好氣質或壞氣質。一個活動量很高的孩子,透過父母適切的回應他的行為,日後這個孩子將會在合宜的情境中展現他天生的大活動量,成為一位活潑大方的人。
也就是說,氣質代表的只是孩子回應外界環境刺激的行為風格,會受到後天的環境而「調整」。面對孩子的行為,父母需要的是敏銳觀察,給予恰當的回應,才能協助孩子「調整」氣質,在不同的情境下展現出合宜的行為。
在青春期之前,孩子的氣質都有調整的空間。《這樣因材施教,就對了!認識九大氣質,揭開孩子的天賦密碼》作者張黛眉認為,不同氣質的孩子,在面對同樣的刺激時,大腦的運作方式大不相同。近年來關於神經可塑性的研究發現,大腦是最容易受到經驗影響的部位,有系統的訓練,同樣也能對大腦進行某種程度的塑型。所以,影響一個人性格的因素除了氣質之外,生活經驗也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。先天氣質加上後天環境的交互影響,形成一個人的性格,一個人的性格要到二十歲左右才會定型,所以在孩子青春期之前,都還有調整的可能性。
而協助孩子調整氣質,《孩子的氣質你最懂》作者王珮玲認為,父母要扮演藝術家的角色,知道每件作品(孩子)的「原型」,只要順應著原型的質材、形狀、色感、大小等,加以雕塑修飾,每個孩子都能成為一件上好的藝術品。
想搞定小孩得先認識自己
當孩子在成長過程中,透過父母在教養上的協助,慢慢調整自己,發展出能夠合宜應對外界環境的行為,能自在的與外界和諧共處,孩子的內在就會感到安心、自信。當一個人的內在充滿了安全感與信心,就會願意試著讓自己變得更好,願意自我調整,讓自己成為一個更有「彈性」的人。
而要達到這個目的,父母一定要先了解孩子,接納他天生的氣質,再用適合孩子的方式引導,才能適切的協助孩子發展健全的性格。
由於氣質同時影響著親子互動的品質,教養孩子的同時,父母也要同步「調整」自己的氣質,親子才能和諧共舞,因此,父母也要了解自己的氣質。
上善心理治療所院長羅秋怡表示,若親子的氣質處於相反的極端,例如宅爸媽遇上了好動兒,可能會因為親子間氣質的對比和差異,帶來更大的衝突。寶寶的「好動」對安靜內向的父母,會是更大的困擾。因此,認識自己與孩子的氣質,才能針對孩子令你感到無助、沮喪、疲憊、挫折……等行為,發展出適當的因應對策,降低親職壓力。
釐清3大觀念,與孩子的氣質和諧共處
1 氣質會受情境影響,父母需看狀況來回應孩子的行為
同一種氣質傾向,因為不同的情境,會展現出不同的行為。例如一個堅持度很高的孩子,在百貨公司會因為父母斷然拒絕他買玩具的請求,而激起鬥志,以大吵大鬧的方式,堅持非買不可;但當他的堅持度用在學習上,如堅持把拼圖拼完,或練琴時除非練到會彈,否則絕不放棄的態度,卻有著令成人也激賞的意志力。
那麼,父母究竟該不該削弱孩子堅持度高的特質?周育如說,此時父母就必須視情境給予孩子恰當的回應。當孩子的堅持度用在以情緒操控父母的狀況時,父母要有策略協助孩子「校正」;而當孩子的堅持度展現在合宜的情境時,父母可以加以鼓勵。
2 親子氣質的對應,會影響親子關係的契合度
張黛眉認為,親子不同的氣質組合會帶來不同的祝福和挑戰,也會形成不同型態的親子關係。當兩人的氣質正好相合時,彼此互相喜歡,相處和諧;若是兩人的氣質相衝,任何事都可以吵。
當親子之間的衝突不斷時,父母可以參考氣質測驗的結果,思考自己與孩子的氣質是如何相互影響。陳富美說,父母是親子關係中比較成熟的那個人,比較能夠調整自己,帶著理解的角度看待孩子的行為,學習欣賞孩子與自己的差異,才能在親子關係中享受因為彼此的不同而帶來的生活趣味。
王珮玲以齒輪來比喻親子氣質的對應,父母與孩子各是一個齒輪,若父母能學習理解、接受與欣賞孩子的氣質,同時依據孩子的氣質因材施教,那麼齒輪就能完美契合,運轉順暢,產生良好、圓融的親子互動關係。
3 氣質在不同年齡階段,有不同的行為結果
王珮玲指出,孩子的氣質在某個階段可能讓父母覺得非常好教養,但是在某個階段,卻又讓家長感到苦惱、難帶。例如堅持度低的孩子,因為容易妥協,在幼兒階段常讓父母覺得是個好說話的孩子;可是到了學齡期,這樣的孩子容易因為事情困難而放棄,導致學習上的困擾。
相對的,孩子在幼年時期困擾父母的氣質傾向,也有可能在未來的發展,成為讓父母安心的特性。因此,同樣的氣質特性,在不同的年齡階段,可能產生不同的結果。為人父母者,應該學習如何接受孩子的氣質特性,並找出因應的方法,使親子關係能更和諧圓融。
不論是新生兒時期的養育,或是幼兒期的管教,正確認識孩子的氣質,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,學習從孩子的觀點了解他們,進而創造親子之間美好和諧的關係。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如何 搞定 孩子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天使星托嬰中心 的頭像
    天使星托嬰中心

    天使星托嬰中心的部落格

    天使星托嬰中心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